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导医网中部资讯 >> 妇产科 >> 正文

乳头溢液怎么回事


日期: 2014 - 08 - 11   作者: my   来源: 北京北海医院   责编: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北京北海医院

  乳头溢液怎么回事

  当我们说起乳头溢液我想大家应该不怎么陌生吧。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nipple discharge)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可分为生理性溢液及病理性溢液。生理性溢液是指妊娠和哺乳期的泌乳现象,口服避孕药或镇静药引起的双侧乳头溢液及绝经后妇女单侧或双侧少量溢液等。病理性溢液是指非生理情况下,与妊娠哺乳无关的一侧或双侧来自一个或多个导管的自然溢液,间断性、持续性从数月到数年者乳头溢液主要是指病理性溢液。

  乳房溢乳怎么回事?

  出现这种情况的不是少数。其实,女性乳汁的分泌主要是取决于体内催乳素的含量,催乳素的产生是受到下丘脑分泌的催乳激素抑制因子的抑制性控制的。所以,只要能抑制下丘脑释放该抑制因子的因素,都会让催乳激素大量分泌,让乳房溢乳。

  双侧性溢液则是生理性的,如停止哺乳一年内,多数妇女仍会有少量乳汁分泌。妊娠中晚期,一些孕妇的 乳头溢液双乳可挤出少许清淡色的初乳。少数妇女在强烈的性高潮后,由于乳房血管高度充血,乳房胀大,乳头勃起,也会出现短时间的溢乳。妇女进入更年期,由于内分泌紊乱会使部分妇女分泌少量乳汁。以上都属生理情况,不是病态。但双侧乳头溢液也可以是病理的,如一种叫闭经—溢乳综合征的病,是由于垂体微腺瘤引起,除溢乳外还伴有闭经、头痛、视野变窄,血中催乳素升高等。脑部CT检查可确诊。另一种双乳头溢液见于少许乳腺增生的病人。

  乳头溢液该怎么治疗

  北京北海医院特聘协和教授:黄汉源 从事乳腺疾病治疗工作50余年,在治疗乳腺增生、乳头溢液、浆细胞性乳腺炎等乳腺病方面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率高于95%。导管灌注治疗能及时清除分泌物滞留,保持乳管的通畅和弹性,对于消除乳腺肿块,解除症状,降低乳腺癌患病风险,效果显著。

  医院特聘的协和教授:黄汉源 在治疗乳腺炎所采用的“导管灌注法”有效率高达95%,能及时清除乳房内滞留的分泌物,保持乳管的通畅和弹性,迅速消除乳腺肿块及炎症,阻断乳腺继续恶变的可能性。杜玉堂教授所研制的“乳块消”及“化岩颗粒”至今仍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首选中药。

在线咨询

  北海医院乳腺专家:

  黄汉源/主任医师 教授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教授 、北京北海医院乳腺外科医学中心特聘专家
  ●现致力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探索和研究,在临床上曾将直径只有0.7cm的早期乳腺癌做出正确诊断,创下在50分钟内可完成乳腺肿瘤治疗手术的记录。在治疗乳腺癌方面具有极丰富经验。

  杜玉堂/主任医师 教授
  ●东直门医院乳腺科原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教授、北京北海医院乳腺外科医学中心特聘专家
  ●建立浆乳、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中心,专门主刀做“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和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手术,使浆细胞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保乳根治成为现实。

  骆成玉/主任医师 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普外科和乳腺微创中心主任、北京北海医院乳腺外科医学中心特聘专家
  ●1985年毕业于皖南医科大学,1996年在北京医科大学获得外科学博士学位。 2001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乳腺良恶肿瘤的乳腔镜微创与功能手术,“乳腔镜微小隐蔽切口切除乳腺良性肿块”等二十多项新技术。 

   ---------------北京北海医院联系方式-------------

  【免费答疑】010-64019060      400-6322119

  【QQ咨询】800020889

  【接诊时间】早8:00-晚19:00

  【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158号

  【乘车路线】60、82、107、111、118、124 、609等地安门站下车。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