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传染病 >> 伤寒 >> 正文

伤寒预防治疗及并发症


日期: 2006 - 04 - 29   作者:   来源: 导医网   责编: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www.999120.net   
      【概述】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特别是卫生条件差的地区,洪水、战争、地震等自然灾害会使本病大流行。
   
      此病的传染源为伤寒病人及带菌者,他们的大便、尿、呕吐物等排泄物,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传播,水源污染可能会造成爆发流行。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只有2%左右可再次发病。
     
      本病的典型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出现皮疹及脉搏相对缓慢,少数病人发生肠出血、肠穿孔或伤寒性肝炎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大多数病人起病缓慢,开始多出现周身无力、不适、食欲差、腰酸背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只有少数病人出现寒战、高热、血压下降、昏迷等急性症状。
   
      典型伤寒自然病程约4--5周,而不典型伤寒则病程长短不等,轻型1—2周可愈,重症患者症状重、并发症多,如不及时抢救,可能在1—2周内死亡。
   
      一、典型伤寒
      发病初期,会出现低热、周身不适、头痛、咽痛、咳嗽、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体温呈梯形上升,一周左右升至39--40℃。
   
      由于持续2-3周的39-40℃的高热,病人极度虚弱,神情淡漠,反应迟钝。还可出现昏睡、精神错乱,腹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表现。而对于高热的病人并不是脉搏加快反而是脉搏缓慢的情况,这种情况是伤寒病人特征性的表现,据统计约有30-40%患者出现相对缓脉。部分病人还会在前胸和上腹部出现2-5mm大小、红色的玫瑰疹,数目常不到20个,2-4天后消退,但可再发。
     
      一般在发病的第3周,出现体温下降,则病情开始改善。第4周后体温渐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也随之消失,但全身状况的恢复约需1个月左右。
    
      二、不典型伤寒
      对于轻型伤寒,不仅病程短,一般1—2周就可痊愈,发病时症状也较轻,多不出现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等特征性表现,此种情况多发生于曾预防接种者有部分免疫力的人及小孩;有些病人病情轻微,仍能坚持日常工作,往往因突发肠出血、肠穿孔时才发现患有伤寒;有些病人只出现长期发热,可持续数月,但却无明显腹痛、腹泻、肝脾肿大、脉缓的症状,此种情况多发生于免疫功能较低的人;重症患者则急骤高热、寒战、脉快、血压下降、精神错乱、昏迷、全身出血等。如不及时抢救则可能出现生命危险。
   
      三、儿童伤寒的特点
      儿童年龄越小,发病越不典型,轻病者多,一般发热不规律、多呕吐及腹泻,但中毒症状轻、无相对缓脉、玫瑰疹也较少见、脾大不明显,病程较短,易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但较少发生肠出血和肠穿孔。
   
      婴儿伤寒则重症多,多起病急骤、高热、惊厥、腹胀、呕吐等,病死率较高。
   
      四、老年伤寒特点
      老年患者发病症状多不典型,体温不高,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症状较严重,易并发支气管炎及心功能不全,病情恢复较慢,病死率高。
   
      五、复发与再燃
      复发是指本病的临床症状消失1-2周后又重出现,已转阴的血培养又呈阳性。而再燃则是指发病2-3周时,体温逐渐下降而尚未正常时重又升高,持续5-7天后方正常。此间血培养常阳性。
   
      这两种情况的发生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在胆囊、骨髓、肠系膜淋巴结坏死中心或巨噬细胞内的伤寒杆菌又大量繁殖,再次侵入血循环而再次出现症状。
   
      【并发症】
      1、 肠出血、肠穿孔:这两种并发症约占总发病人数的2%。多在病程的第2-3周发生,也可在病情恢复期发生。
   
      2、 伤寒病人极易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如: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肾功能损害,多于患病后1—3周发生。

 ·  伤寒的治疗调护方法有哪些?
 ·  伤寒的流行病学大家了解吗?
 ·  伤寒的病症特点有哪些?
 ·  在生活中应该如何远离伤寒
 ·  伤寒治疗的方法有哪些呢?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