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心理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幼小的孩子都患上悲观症


日期: 2012 - 08 - 23   作者:   来源: 中国导医网   责编: gh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孩子厌世家人很想开导他,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导也许这根本就没有用,所以下面的内容给你指点迷津,给你出主意。救救孩子!一直这样下去恐怕你会失去孩子,他经历了太多的心里路程,太脆弱了。

    孩子厌世家人很想开导他,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导也许这根本就没有用,所以下面的内容给你指点迷津,给你出主意。救救孩子!一直这样下去恐怕你会失去孩子,他经历了太多的心里路程,太脆弱了。

  世上最宝贵的,莫过于人的生命。而一些孩子还没来得及发现世界的美丽,就轻易抛弃了自己年少的生命,让他们的家庭破碎,也让生者叹息和困惑: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玻璃人”,在困难、挫折前一碰就碎?教育中一直强调的生命教育,为什么没能阻挡那些孩子绝望的一跳?医生表示,如花生命的消逝,凸显了生命教育的缺失,而让孩子“不怕死”的重要原因是成人错误的教育。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重构,亟需引起全社会关注

  自杀个案

  不当的教育让人反省

  个案一:高知家庭里的“精神病”孩子

  17岁的小苗(化名)出生于南宁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博士,母亲是老师,从小父母就对她寄予厚望,但因工作忙,小苗多由外婆管教,在家里外婆说了算,但外婆听小苗的。

  小苗英语不太好,父亲在辅导自己的学生时对女儿说:“你的英语比不上我的学生。”于是,对来到家中的父亲的学生,小苗都白眼相看。中考时小苗只考上普通高中,在学校住宿一个月后,她再也不肯去学校,也不说原因。在家中,起初遇到不高兴的事,小苗还告诉父母,但父母不理解也不重视,后来她再也不愿和父母沟通,白天上网,晚上才出门到院子里骑车,也不愿和其他人交流。生气时,小苗会把饭倒掉,或者往墙上砸鸡蛋:她“命令”外婆去买了200个鸡蛋,把家里的一面墙变成了“鸡蛋墙”这种异常行为最终冲破了父母的心理底线,他们怀疑孩子得了“精神病”,把孩子送进了精神病院。一个月后孩子以自杀要挟,逼迫父母把自己接回家。之后,小苗被送到南宁市菁英学校。心理咨询师吴素景经过测试分析,认为小苗的思维很清晰,写作表达能力很好,并不是“精神病”,只是心理异常,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偏执。

  个案二:离异家庭里的叛逆女孩

  16岁的小米(化名),最近被家人从死神手中夺回。

  12岁那年,小米父母离婚,她随父亲生活。母亲改嫁外地后,再也没有音讯。父亲很快再婚并生了一个儿子。

  小米性格叛逆而且封闭自己,只喜欢上网和网友聊天、看偶像剧,基本不和继母说话,和父亲的关系也相当紧张。最近一年,她总是态度强硬地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衣服、手机、包包等等。父亲若不同意,她就彻底变成一个“冰面人”。

  上个月的一天,全家人外出吃饭,点菜时小苗和父亲、继母当众吵起来,最后她饭也不吃怒气冲冲地独自回家。当家人吃完饭回到家中时,闻到家里有很浓的煤气味小米竟然自己打开厨房里的煤气自杀。幸好家人及时发现,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医生看法

  青少年精神世界重构须关注

  生命教育应播下“爱”的种子

  韦屏山,南宁三中副校长,自治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曾获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突出贡献奖。在南宁三中“2011年名师·优秀生报告会”上,谈到教育的维度时,他强调要把生命教育放在首位。

  “当今网络背景下的孩子,对死没有概念,不怕死。”韦屏山认为,生命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已发生的自杀个案中,“例如老师批评、作业写不完,这只是导火索。学生自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构成问题”。

  韦屏山分析,当下社会中,拥有话语权的成人大多经历了从贫困到富裕的过程,对生活现状已有幸福感,但他们的孩子很多一出生就面对一个物质富裕时代,没有对比,没有体验,没有兄弟姐妹。面对成人话语的世界,他们无法和成人沟通,只好让自己转向网络和虚幻世界,但孩子们毕竟是成长的生命个体,需要童真,需要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舒张。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他们童年的天性已经被取代,孩子们无法释怀。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