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心理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大学新生远离焦虑障碍


日期: 2012 - 10 - 26   作者:   来源: 中国导医网   责编: gj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在即将过去的9月,对于高校新生和职场新人来说,是一个“开始”的季节。初入社会,面对全新的环境,接踵而来的各种不适应,使得一些新生、新人倍感压力,心理问题频发。

  在即将过去的9月,对于高校新生和职场新人来说,是一个“开始”的季节。初入社会,面对全新的环境,接踵而来的各种不适应,使得一些新生、新人倍感压力,心理问题频发。数据显示,80%~90%的焦虑障碍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其中,又以10~25岁是发病的高峰期,其中59.1%的大学新生焦虑水平高于全国18~29岁青年的平均水平。

  一定要重视青年人群的心理健康。高校新生、职场新人处于焦虑障碍的高发期,需要加强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出现症状尽早识别,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和药物治疗,以减少焦虑障碍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35岁以前发病率高

  “自身角色的转换和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常常会让高校新生和职场新人感到压力和紧张,出现偶尔的焦虑情绪无伤大雅。”如果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客观事件或处境不相称,或者持续时间过长,在大多数人不会紧张的情况或场所突然感到担心,害怕自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以上的情况经过自我调适仍然存在,就可能是焦虑障碍的征兆了,需要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专科就诊。”数据显示,80%~90%的焦虑障碍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其中,又以10~25岁是发病的高峰期。国内研究显示,59.1%的大学新生焦虑水平高于全国18~29岁青年的平均水平。高校新生既要承受学习的压力,又要学会独立应付日常起居,甚至还要面临情感上的困扰,焦虑抑郁时有发生。此外,刚刚结束校园生活,曾经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步入职场,紧张的工作节奏、复杂的人际关系接踵而至,职场新人也常常感到应接不暇。可见,高校新生和职场新人正处于焦虑障碍的高发时期,应该格外受到关注。

  焦虑障碍是疾病需治疗

  焦虑障碍是一组以焦虑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精神障碍,表现为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分为多个亚型,主要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 (GAD)、强迫症 (OCD)、惊恐障碍(PD)、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社交焦虑障碍 (SAD),尽管每一种焦虑障碍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的症状表现各异,但是它们都会引起极度的恐慌或担忧,从而干扰正常的生活方式。例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惶惶不可终日可严重损害患者的日常社会功能;而社交焦虑障碍的平均病程更是达到20年,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发育、破坏人际关系,甚至导致社会隔离。

  “焦虑障碍是一种真实、客观存在的疾病,但也是可以治疗的疾病。”潘小平教授强调,“目前国际上对该病的共识是,尽早发现并求诊专科医生,经过专业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重新开始幸福的生活。”

  早识别早治疗很关键

  近年来,我国报告的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更有回顾性研究显示,2002年度的焦虑患者已是1992年度的4倍左右。教授指出:“控制焦虑障碍的发病率是全社会面临的紧急问题。”然而,日前发布的京、湘、沪三地公众知晓度调查显示,90%的公众对于焦虑障碍的认知仍然存在较大的偏差。焦虑抑郁障碍是由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共同导致大脑内化学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一组精神疾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焦虑患者常常就各种情绪相关的躯体症状反复求诊于临床各科室,在获得正确诊断前进行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经济压力,还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医疗资源浪费。

  提高公众对于焦虑障碍的正确认知刻不容缓。了解焦虑障碍的常见症状,及早识别及早诊断,通过求诊正规医院的精神专科医生,达到焦虑障碍防病治病关口前移的效果,从而降低患病率,提高早治率和治愈率。


 ·  新生儿溶血病是怎么引起的?
 ·  新生儿的大便是健康的评测表
 ·  如何预防新生儿感冒?
 ·  如何清洗新生儿的衣物?
 ·  新生儿照护重点有哪些?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