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口腔 >> 口腔保健 >> 正文

克服牙齿敏感的小妙招


日期: 2012 - 11 - 28   作者:   来源: 中国导医网   责编: fanpingping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专家说,每10个中国人中间有3个人患有“牙本质过敏症”。按规律来说,牙本质过敏症的年龄高峰集中在40岁左右,因为人年龄大了,牙釉萎缩了。我 们牙齿外层是牙釉质,而里层是牙本质。当外层磨损了,“本质”就更易过敏。此外年龄越大,发生牙周萎缩的可能性比年轻人高。如果你年纪轻轻,牙齿就开始出 现敏感现象,那得调整调整用餐习惯了。

  专家说,每10个中国人中间有3个人患有“牙本质过敏症”。按规律来说,牙本质过敏症的年龄高峰集中在40岁左右,因为人年龄大了,牙釉萎缩了。我 们牙齿外层是牙釉质,而里层是牙本质。当外层磨损了,“本质”就更易过敏。此外年龄越大,发生牙周萎缩的可能性比年轻人高。如果你年纪轻轻,牙齿就开始出 现敏感现象,那得调整调整用餐习惯了。

  牙敏感人群

  1、汽水粉丝

  临床上常有20岁不到的“汽水粉丝”发生牙过敏症状,牙敏感到就算是喝稍微凉一点的开水,也觉得牙齿有种酸酸的疼痛。这是因为,患者本人太喜欢 喝汽水、橙汁等饮料,不经常喝水。而碳酸饮料对牙齿表层有腐蚀作用,牙釉质完整性受到破坏,当然更易出现敏感症状。所以,大家得记住,碳酸饮料伤牙齿,饮 用要适量,每次喝完后要用清水漱漱口,多喝白开水才是对身体各方面都是健康的选择。

  2、啃骨头大军

  还有的人太喜好啃鸡骨、猪骨、鸭脖子等食物,或者把牙齿当工具撬硬物,这类人也常高发牙过敏。专家说,啃硬党经常牵扯牙齿使牙釉质被破坏,露出 “本质”,使牙本质过敏。建议大家进食最好用两侧牙齿,避免用一侧牙齿造成过度磨耗。至于撬硬物有专业的工具,就别事事出动牙齿了。

  3、蛮横刷牙者

  刷牙应该上下刷动,且用力要适度,保证每天2~3次的清洁牙齿对牙健康有益。但有些人太蛮横,暴力对待牙齿或者横着刷牙,这些动作会导致牙齿磨损及牙颈部的楔状缺损,造成过敏问题。

  4、牙齿损坏族

  专家提醒,一旦发现牙齿缺损、龋病、折断,一定要尽快填充,避免进一步破坏。此外夜间磨牙也会磨掉牙齿表面的保护物质,如果你有这个问题,建议可以到牙医那里根据其牙齿形状做一个夜磨牙保护咬合垫儿,睡觉前戴上,起到保护牙齿的作用。

  牙过敏症的治疗

  专家介绍,目前,治疗牙过敏的方式很多,可以采取保守的脱敏剂治疗,还可以用激光治疗和充填或调牙合治疗。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并结合医生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对因治疗如对龋病和楔状缺损进行充填,对隐裂牙进行修复治疗等。

  牙髓治疗对脱敏无效或激光法脱敏疼痛明显者,特别是伴有较严重的磨损者,可做牙髓治疗。

  脱敏治疗常用的脱敏方法有氟化物脱敏剂、树脂类脱敏剂、激光脱敏、直流电导入法脱敏等。如果仅仅是牙齿磨耗和牙龈萎缩造成牙根暴露的牙本质敏感,推荐使用脱敏牙膏,或使用含氟溶液漱口。这些特殊的牙膏或漱口水含有某种成分,可以填补牙本质的管道,从而消除过敏。

  建议可以经常咀嚼茶叶。另外注意刷牙方法,要使用软毛牙刷。不吸烟,不过多食用或饮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和饮料。吃了菠萝等酸性食物后,要及时漱口。

  三个小绝招助你克服牙敏感

  多吃核桃

  多吃核桃不仅能坚固牙齿,还能预防牙齿过敏,因为核桃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对牙齿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每日吃3~5个核桃,对补肾也有一定的效果。多食用蜂蜜可以促进消化液分泌,抑制引起龋齿的细菌生长,避免牙齿松动、脱落。

  过夜茶不要扔

  茶叶里含有丰富的氟和茶多酚等成分,茶多酚具有消毒、杀菌的功效,不但能抑制龋齿菌的生长,还能增强牙釉质的抗酸能力。氟也是牙膏中常见的成分,和茶多酚搭配,抗酸能力会得到提高。

  大蒜抗菌

  牙齿酸疼又找不着茶叶的时候,不妨试试大蒜。大蒜有一定抗菌消炎的作用,将新鲜大蒜切片,贴在牙齿上或反复涂抹牙齿,也能起到脱敏的效果。


 ·  牙齿敏感的诱发因素及自我治疗方法
 ·  牙齿敏感不简单,佳洁士护龈牙膏帮你解决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