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Memmelaar[18]首先应用膀胱粘膜再造尿道一期修复尿道下裂4例,3 例痊愈,1例死于脓毒症。国内1975年及1980年梅骅[19,20]报告一组用改良方法 作膀胱粘膜一期尿道成形术,其方法为:矫正阴茎下曲,切取膀胱粘膜片,并缝合 成管状,将粘膜管的一端与尿道断端吻合,管的缝合侧固定在中线白膜上,粘膜管 的另一端缝合于尿道外口的正常位置,缝合皮瓣覆盖尿道。汪鸿等[21]报告84例 ,一次手术成功76例,成功率达90.47%,并认为:膀胱粘膜取材方便,再生能力强 ,不易形成疤痕,符合生理解剖特点。适合各种类型尿道下裂的修复。朱选文[2 2]报告采用本术式大大降低了尿道瘘的发生率。唐炬光[23]报告手术成功率为 93.7%(30/32)。亦有人认为[24]:膀胱粘膜对尿液刺激抵抗力强,易成活,但手 术较复杂,取材创伤大,不如带蒂包皮内板和带蒂阴囊纵隔皮瓣方便易行,且一旦 发生感染,易出现全部坏死,难以再修复。因此,在国内也只有少数几家医院将其 列为尿道下裂修复的常规手术。
先天性尿道下裂的治疗,产生了200多种手术方法,说明手术的难度及复杂性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治疗方法越来越偏向于一期手术,手术的年龄亦越来越小 。虽然如此,尿道下裂的并发症仍屡见不鲜,除了方法上的原因外,亦有手术者个 人技巧的因素。因此,对于尿道下裂的治疗,特别是重型尿道下裂的治疗,仍具有 极大的挑战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