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男科 >> 隐睾 >> 正文

不容忽视的隐睾症


日期: 2012 - 12 - 27   作者:   来源: 中国导医网   责编: gj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隐睾症分真性隐睾和假性隐睾两种。假性隐睾是指在阴囊内膜不到睾丸,但阴囊上方或腹股沟部可膜到睾丸;真性隐睾不但在阴囊内膜不到睾丸,就是在阴囊上部或腹股沟处也摸不到睾丸,其位置过高,常位于腹腔内。不论是真性、假性隐睾,还是双侧、单侧隐睾,统称为隐睾症。

  隐睾症是严重危害男性生殖健康的一种疾病,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影响,但是患上这种疾病应及时的治疗,隐睾症的危害是很大的,生活中很多的人是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那么隐睾症的危害有哪些呢?

  一、概述:

  隐睾症指的是婴儿出生2个月以后,双侧或单侧睾丸没有下降到阴囊内的一种畸形状态。隐睾症分真性隐睾和假性隐睾两种。假性隐睾是指在阴囊内膜不到睾丸,但阴囊上方或腹股沟部可膜到睾丸;真性隐睾不但在阴囊内膜不到睾丸,就是在阴囊上部或腹股沟处也摸不到睾丸,其位置过高,常位于腹腔内。不论是真性、假性隐睾,还是双侧、单侧隐睾,统称为隐睾症

  二、发病机制:

  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睾丸的正常下降受到内分泌激素和物理机械因素的影响,影响睾丸下降的物理因素有睾丸系带由提睾肌的牵引作用腹内推压睾丸降至阴囊内,正常的附睾发育也是睾丸下降的因素。隐睾的异常位置停留的时间越长,所居位置越高,睾丸的损害越大,其主要不良后果包括:如果睾丸没有下降到阴囊内,出生二年内还只有轻度的组织改变,包括生精小管变细,生精少,小管周围组织 增强,间质细胞增加或减少而支持细胞增加,随后的一年更明显,表现为胶原纤维增宽丶变蜜,加重小管的病理损害,进而致生殖母细胞转化发生障碍。故出生后第二年时有38%患儿的睾丸没有生殖细胞 。

  三、临床表现:

  笫二性征为男性,隐睾症患者的阴囊一侧或双侧较小,右侧多于左侧,触诊阴囊内无睾丸,在腹股沟管内常可摸到小睾丸;部分位于腹膜后可完全触不到,隐睾常伴有腹股沟斜疝。但需注意与睾丸缺失的签别。

  四、诊断:

  体格检查是临床诊断的第一步,超声波检查对临床上在阴囊内摸不到双侧睾丸者,应首先使用超声波作为筛选诊断,报道其诊断率达88%。X线摄影《cT》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检查方法 ,可以用来检查任何部位的隐睾,特别在高位隐睾的诊断中有相当的价值。

  五、治疗方法:

  隐睾的治疗主要有激素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两种治疗的适应证应根据隐睾的自然下降丶退行性变丶生育能力和治疔效果来考虑。

  1、内分泌治疗:

  若隐睾患者血清中睾酮和促黄体生成素水平较低,用HcG治疗后出现血清睾酮上升,表明睾丸间质细胞对HCG反应敏感,则睾丸下降机会最大。

  2、腹腔镜检查与治疗:

  腔镜可以诊断腹股沟管和腹内高位隐睾,且精确性高。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隐睾症的诊断与治疗,其操作方法简单,时间短,可于探查,手术同时进行。

  六、隐睾及其恶变:

  隐睾除影响生育外,还有发生睾丸肿瘤的可能性,即使睾丸牵引至阴囊仍有恶变的可能。即使对侧正常睾丸亦有这种可能,据报道隐睾患者中2。8%有一侧或双侧的睾丸肿瘤或原位癌。隐睾患者发生睾丸肿瘤的概率较正常人高4—6倍。具临床分析,隐睾发生恶变的原因有5种因素;

  1、异常的生精细胞。

  2、隐睾温度高于阴囊温度,并且受到长期的影响。

  3、血供受到一定障碍。

  4、内分泌紊乱。

  5、性腺发育不良。

  七、术后效果评价:

  单侧或双侧隐睾在早期手术后均有助于改进精原细胞的发育,增加精原细胞的数量及青春期后的生精。青春期前手术在青春期后62%的患者有生育能力。未手术者仅有46%的生育能力,故治疗越早效果最佳。

  隐睾症患儿应该尽早手术治疗,手术的最佳时间在两岁之前,一旦过了两岁就很容易发生睾丸病变,所以当出现隐睾症的症状时,一定要早治疗。


 ·  隐睾症的发病原因都有哪些
 ·  安阳治疗隐睾症好的医院是哪家
 ·  北京三甲医院专治隐睾症医院
 ·  出现隐睾症怎么办,如何治疗
 ·  小儿隐睾症发病机制及诊治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