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神经 >> 中风 >> 正文

何为脑中风先兆


日期: 2006 - 12 - 31   作者:   来源:   责编: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许多人不了解中风的种种先兆,即使这种中风先兆出现了,他们全不以为然或无所觉察。从预防中风发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大量临床经验表明,只有少数病人在中风之前没有任何先兆,绝大多数病人都有以脑部瞬间缺血的表现而发出的各种信号。 

  (1)瞬间失明或视力模糊:这个兆头一般持续时间很短,仅几秒钟,但少数可达数分钟。这是因为大脑后动脉变窄,供血不足,影响了枕叶的视觉中枢。 

  (2)与人交谈或作报告时,突然出现短暂说话困难,好象嘴里被人塞进了棉花似的;或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这是因为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此点必须与癔病性失语相鉴别。后者多见于青年人,常在精神刺激后发生。 

  (3)出现难以忍受的局限性头痛,或头痛形式和平常完全不同,如头痛由全头痛变为局限性头痛,间歇性头痛变为持续发作,或伴有恶心呕吐。这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溢血的先兆。其原因可能为血压突然升高,颅内动脉瘤和邻近动脉的扩张,血管痉挛或伴有小量渗血,牵拉或刺激了三叉神经支配的痛觉敏感结构而引起。 

  (4)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摇晃不定、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这种情况往往是同眼睛看到双重物像(复视)、耳鸣一起出现。这是因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影响了小脑这一平衡器官。高血压病人发生眩晕者,中风的发生率要比为出现者高出16倍。这可能是血压突然上升,血管应激能力增加,使血管发生痉挛,导致脑血流量减少的结果,如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能导致脑溢血;这种眩晕,也可能是服用将压药过量所致。血压过低,可发生脑缺血甚至脑梗塞。这种眩晕多在早晨起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热水淋浴时,容易被人忽略。例如有一位女心理学家在一次晚宴间,弯身企图抱起一个在地上爬的孩童时,突然跌倒。当时人们以为是喝鸡尾酒所致。可是半年后,她突然中风谢世。于是人们才醒悟到那次跌倒是中风先兆。 

  (5)一侧颜面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无力、持物不稳,碗筷落地、嘴角低垂、流口水。这是因为颈内动脉系统对大脑半球供血不足,影响了对侧的皮层—脊髓通路。例如有一位老年人,在打网球时突然发现手背发麻乏力,到医院检查发现一侧颈内动脉狭窄,经成功介入治疗后,有效地预防了中风。

  (6)睡眠失常。如睡眠增多,整日昏昏沉沉睡不够,对答无误,但随后又入睡,疲倦乏力。这是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影响了由延髓向上经脑桥、中脑和丘脑下后部的网状激活系统(警觉系统)和大脑皮层。

  (7)突然发生性格、行为、智能等方面反常,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和理解力减退,记忆力欠缺,特别是近记忆力障碍、沉默寡言、情绪不稳、精神萎靡、性情孤僻、抑郁焦虑、幼稚滑稽、轻浮愚蠢、表情淡漠、暴躁狂乱等,这是因为双侧额叶精神和智力功能区供血不足所致。 

  有人对454例中风病人进行了研究,列出了中风常见的12种预兆,依次为: 

  (1)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3)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 
  (5)与平时不同的头痛。 
  (6)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7)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9)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10)整天昏昏欲睡—嗜睡状态。 
  (11)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的抽动。 
  (12)突然但暂时出现的事物不清。 

  如果人人都懂得了中风发作前的各种先兆,出现先兆后即警觉起来,就能有效地避免发生中风。当出现中风先兆后,应随时监护血压的变化,血压过高时,应适当投以降压药;血压过低时,则因停用降压药;节假日家人团聚时,年长者不宜劳累过度,还应避免过量饮酒;情绪激动、头痛剧烈、睡眠不佳者应即时给予镇静剂以利休息;及时到神经科咨询,做好早期诊断和处理;必要时行心电图检查,治疗易引起中风的心脏病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