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指的是人们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世界上有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来说,“亚健康”可划分为身体、心理、情感、思想和行为五个方面,而人们在这五个方面的体验则是:身体总有点不舒服,心理总有点不安宁,情感总有点不如意,思想总有点不正确,行为总有点不恰当。
以往,我们关注得比较多的只是身体和心理的亚健康问题,对于“情感亚健康”许多人了解得并不多。其实,“情感亚健康”问题在当今社会正普遍存在着,并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现实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下“情感亚健康”的9种主要表现吧——
1、富余型的“情感亚健康”:该给的情感给多了
表现:
在家庭生活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孩子的情感大多都给多了,往往表现为溺爱。过分的关心、过分的爱护,使孩子过于依赖,缺乏自信,难以独立,无力创新。
在婚姻生活中,一方对另一方爱得太炽热,以致于对方干什么都要管,对方的什么事都想包办。只准对方接受自己的爱,不许对方说“不”。这种炽热的爱,实际上是一种“霸道的爱”,是一种“情感霸权主义”。由于爱得太炽热,太霸道,使对方被淹没在“爱的海洋”,最后甚至把爱情烧死。
在朋友之间,有的人只讲哥们义气,搞小团体主义。遇到问题时总是相互包庇、彼此袒护,不顾原则。其实,这种丧失原则的爱,也会对朋友造成伤害,对友谊构成威胁。
对策:
富余型的“情感亚健康”,其实是一种“情感肥胖症”。要使情感健康发展,就要“减肥”,使它恢复到常态,恢复到健康态。从情感的给予者来说,不要自作多情,随意“将爱撒向人间”;从情感的接受者来说,不要什么情感都接受,应该学会有所拒绝。
2、缺乏型的“情感亚健康”:该给的情感给少了
表现:
在家庭生活中,晚辈对长辈的情感给予普遍都显得少。许多晚辈只知道一味向家里人索取,而不懂得尊重家里人,不懂得自己也要为家里人做点什么,不懂得想想家里人的感受
在婚姻生活中,有的人在恋爱时激情澎湃,结婚之后却冷却了。他们不再创造爱情,不再懂得从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不再关注对方的感受。
在社会生活中,同志之间、同事之间,相互的理解与尊重少了,关怀与帮助少了。公共汽车上不给老人和孕妇让座,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毫无顾忌地抽烟等等,都是缺乏型的“情感亚健康”的表现。
对策:
缺乏型的“情感亚健康”好比是“情感贫血症”、“情感萎缩症”、“情感营养不良”。要解决缺乏型的“情感亚健康”问题,就要给情感“输血”、增加“营养”,使情感饱满起来。同时还要进行情感锻炼,提高情感素质,使情感达到应有的健康常态。
3、超前型的“情感亚健康”:该给的情感给早了
表现: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只有在男女达到一定的年龄、具备一定的条件时,谈论婚嫁才是正常的、合情合理的。现在一些青少年身心还没有发育成熟,就过早地恋爱,有的甚至还有了性行为,甚至出现未成年人意外妊娠等,都属于不健康的情感行为。
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往往根据自己的愿望来“塑造”孩子,而不考虑孩子的意愿。没到上学年龄就过早地进行知识培训,节假日从早到晚拼命地补课或课外学习等,虽然家长、老师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这是一厢情愿的行为,是在用成人的模式来塑造孩子,使孩子丧失了童趣、童乐。
对策:
超前型的“情感亚健康”,就像是一棵还未成熟的“酸枣”。要使这棵“酸枣”真正味美诱人,变成“甜枣”,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着急,耐心地再等些时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从超前型的“情感亚健康”中走出来,就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要操之过急,不要揠苗助长。
4、滞后型的“情感亚健康”:该给的情感给迟了
表现:
社会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在世时,孩子们总是借口工作忙、有应酬等,疏于问候,少于照顾,更谈不上什么人性化的情感关爱。待到父母离开人世时,他们才感到后悔和难过。为了减轻内心的愧疚,他们往往采取给父母“厚葬”,建墓竖碑,烧纸吹打等办法。但其实这一切都是做给活人看的,对于死者并没有任何意义。
从根本上说,恋爱和婚姻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活动,一种生理、心理、情感、思想和行为等统一的持续性活动过程,一种不断创新的实践过程。在爱情两端站着的男女,应该是相互深爱着的恋人,而不应该是谈斤论价的生意人。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房子、车子、位子、老子、票子等东西看得太重,想得太多,而对婚姻的情感意蕴、情感创新、情感巩固等考虑得太少,直到年纪大了,退休了,才知道关注夫妻之间的情感生活和婚姻生活的质量。
对策:
滞后性的情感给予,是一种“迟到的爱”,是一种“亡羊补牢”式的情感给予,是一种“马后炮”式的情感补偿,不可避免地包含着遗憾、后悔、内疚、惭愧。
要走出滞后型的“情感亚健康”,就要正确对待各种情感关系,不要被眼前利益所遮蔽,不要被纷繁的人事所左右,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一份持久情,从而保持一种不懈的创造力。
5、游离型的“情感亚健康”:该稳定的情感不稳定
表现:
道德生活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情感的稳定性。但现实中有的人对事业是“浅尝辄止”,对工作是“好高骛远”,对爱情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对同志是“有奶便是娘”,对自己则是“随遇而安”。这些都是对情感不专一的表现,都是情感不稳定的状态。这样的情感不利于工作,不利于生活,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也不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是一种游离型的“情感亚健康”。
比如在恋爱生活中,有的人今天谈一个,明天换一个,“撒向人间都是爱”。有的人恋爱谈多了,反而对真正的爱情产生了怀疑,觉得它并不存在,没有必要认真地追求。这就是“爱情疲乏症”。
社会生活中,有的人有许多的所谓朋友,但大多只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层面上,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交往,没有牢固的情感基础,因而并不能长久。
对策:
游离型的“情感亚健康”,既像是一阵风,也像是一阵雨,又像是漂浮不定的天上的云;是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随风摇摆,不能自己。每当面对诱惑,认为有利可图,就出尔反尔、左右摇摆、漂浮不定。结果往往是鸡飞蛋打、竹篮打水一场空,害人又害已,赔了夫人又折兵。
要从游离型的“情感亚健康”中走出来,就要不断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校正自己的情感价值取向。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不为轻浮的时尚所动,不为他人的张扬所动,不为一时的利益所动。在喧嚣中保持一份宁静,在浑浊中保持一份清净,在竞争中保持一份从容,在征途中保持一份自信。
6、固执型的“情感亚健康”:该转移的情感没转移
表现:
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对情感执著的守望,是人类应具有的高贵品质。但是,凡事都有个“度”,过了“度”就会走向反面,“过犹不及”是也。执著是可贵的,而固执却是可悲的。
在情感生活中,有的人过分依赖自己的另一半,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或情感变故,就一蹶不振,不能自拔,甚至要自寻短见。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的惟一,是自己存在和生活的全部价值。这样的情感皈依并不一定就是忠诚,就是纯洁。其实,当关系出现变故,再恋、再婚并不就是对原配的背叛。
在家庭生活中,不少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愿望去要求孩子,孩子不听或是有所不从,就要训斥,甚至动手。这种固执型的爱,不仅令孩子难以接受,甚至使他们更加疏远父母,有的还会产生情感障碍和人格缺陷,给他们的日后生活埋下隐患。
对策:
固执型的“情感亚健康”就像是一头犟牛,一块劈不开的榆木疙瘩。要走出固执型的“情感亚健康”,就必须换一种心境,换一种视角,换一种思维。有三句话很有启发性。第一句:不要“一叶障目”。只要将“障目”的树叶拿开,你的眼前才会是一个宽广的世界、一个多彩的世界。第二句:“退一步,海阔天高”。其实,是退一步还是再进一步,主动权都在你自己。正如《增广贤文》上所说的那样,“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第三句:“不是你的就不要勉强”,要努力做到“心安理得”,“处变不惊”。
7、愚蠢型的“情感亚健康”:该给的情感给错了
表现:
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但是,愚蠢的报答却往往害了对方。有位妻子因病切除了双乳,但丈夫对她仍恩爱有加。为了报答丈夫,她在丈夫喝醉的时候,在酒店里为丈夫安排了一位年方18岁的小姐。后来,因有人举报,其丈夫因嫖娼罪被抓了。她深感内疚,为表悔意,竟割腕自杀,结果害人害己!
有的人为了满足亲人朋友的要求,或为了给家人谋利益,不惜丧失原则,以身试法,最终自毁前程,也给亲人朋友带来终身的遗憾。
有的人大搞迷信活动,让迷信成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实烧香磕头、求神弄鬼等等,都是一种不懂科学、抵制科学的愚蠢行为。
对策:
愚蠢型的“情感亚健康”就像过了期的牛奶,喝了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害健康;又好比是安眠药,吃多了甚至会死人。
要走出愚蠢型的“情感亚健康”,关键是要有一种批判精神,一种理性意识。一些人之所以会处于愚蠢型的“情感亚健康”状态,重要的一条就是因为没有批判的眼光,没有理性的智慧。如果我们大家在做事之前都能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这种现象就不会那么多了。
荀子在《劝学篇》中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三省”指的是对自己的三个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博学”,需要“三省”,更需要切实的行动、恒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