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疼痛联盟
恭贺中国疼痛联盟成立

针灸、推拿治疗骨质疏松性骨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日期: 2012 - 05 - 02 15:06:27   作者:   来源:   责编: renjunjiao   浏览次数:

栏目关注:

( )

核心提示: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由多种病因单独或综合引起的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和骨的力学性能下降为特征,伴随着骨脆性和骨折风险的增加。

KANG Yixin, Wang Daoquan, Liu Zhonghou.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nzi, Zibo 2554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ging of our population, the incidence of osteoporosis is increasing. At present western medicine o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is big repair the sclerotin and improve the bone mass, be able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ymptoms and root cause,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massage therapy is a pure green physical therapy, without any toxic side effects and comfort without pain. The next few years, Acupuncture therapy and massage therapy treatment osteoporosis will become the hot medical research. The current study confirmed that,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can really ease the ostealgia and waist-back pain and other symptoms caused by osteoporosis, Improvement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s of aging, Can increase BMDin osteoporosis patients, increase serum SOD, 1, 25-(OH)2-D3 and testosterone levels, lowering serum BGP and Ca/Cr, lowering NO levels. Pairs of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Ⅰ) and senile osteoporosis (Ⅱ) are valid.
Keywords: Acupuncture Therapy; Massage Therapy; ;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1885Prommer首先对进行了叙述,1940Albright1又进一步作了介绍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由多种病因单独或综合引起的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和骨的力学性能下降为特征,伴随着骨脆性和骨折风险的增加2。内容涉及内分泌学、老年学、骨科学、妇科学、康复医学、放射学、流行病学、营养学和药学等多学科,是一个跨学科的复杂疾病,也是当前国际上研究最活跃的课题之一。目前全世界有超过2亿人患骨质疏松症,其发病率在WHO公布的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居第7位3,今后50年,全世界骨质疏松患者还将增加3~4倍4。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西欧、日本有7500万骨质疏松患者,而中国已超过9000万,即每14人中便有1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据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CHPF)2007年公布的数字,我国目前低骨量人群已超过1.75亿。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和CHPF共同发布的《骨质疏松症中国白皮书(2008)》显示,2020年中国低骨量人群将达2.86亿,2050年将上升至5.33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发病率为16.1%,60岁以上为22.6%,80岁以上为50%56
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Ⅱ型),占骨质疏松症发病总数的85%~90%。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主要由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而引起,多发于绝经后2年以上,70岁以下的妇女,特征是全身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观结构改变,以至骨脆性增高,易于骨折,使妇女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增加7。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则以骨质形成减少为主,或因高原缺氧致脏器功能早衰形成。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由疾病等医学原因和不良嗜好所致,占骨质疏松症发病总数的10%~15%。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事业的发展,我国人群平均预期寿命已由1945年的35岁增长到现在的70岁8,接踵而来的便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目前60岁以上人群有1.6亿,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患骨质疏松症的人数急剧增多,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两者比率为(2~6)∶19。骨质疏松症不仅是一种疾病,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健康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攻关的三大老年性疾病之一,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由于骨质疏松症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其较长的治疗周期和昂贵的治疗费用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掌握防治该病的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目前,骨质疏松症主要依靠西医化学合成药物的治疗,但均存在一定的副作用10Ⅰ型骨质疏松症主要选用骨吸收抑制剂,如雌激素是防治Ⅰ型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但服药时间较长,副作用也较多,可致白带增多,乳房肿胀、子宫不规则出血,发生率约为10%,还能增加乳癌、子宫癌的发病率。Ⅱ型骨质疏松症主要选用骨形成促进剂,如氟化剂,但其副作用也较多,可出现胃肠症状,有急性下肢痛,氟过量还可致骨软化病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促进骨吸收和骨质疏松,甚至氟骨病。可见西药治疗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并非最佳。针灸、推拿疗法作为一种纯绿色的物理治疗,无任何毒副作用,舒适而无痛苦,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目前,国内外研究针灸、推拿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还不够多,研究也还不够深入,随着人们追求更高医疗服务水平要求的提高,未来几年,针灸、推拿治疗骨质疏松症必将成为医药界研究的热点。兹将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温习,对目前针灸、推拿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以期为针灸、推拿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拓展思路。
1 针灸疗法
He Jin11探讨针刺悬钟穴、肾俞穴、命门穴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192例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各96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悬钟穴(双侧)、肾俞穴(双侧)、命门穴的方法,悬钟穴直刺约1.5~2.5cm,得气后,将捻转补泻与提插补泻之补法相结合,针由浅入深,由左向右,重插及左转,轻提及右转,频率为20~30次/min,留针45min;肾俞穴直刺约1.5~2.5cm,得气后,行手法同悬钟穴;命门穴针尖斜向上75°刺入约1.5~2.5cm,得气后留针同悬钟穴。每日针刺1次,3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3日,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给予骨松宝颗粒剂(贵州富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g/袋,批号:Z52020005),每日3次,每次1袋,饭后30min口服,连续服用3个月。3个中心共186例患者完成实验。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96例(脱落3例,两组病例脱落原因均为患者不能坚持治疗)中显效39例,占41.94%,有效46例,占49.46%,无效8例,占8.60%;对照组96例(脱落3例)中显效25例,占26.88%,有效65例,占69.89%,无效3例,占3.2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O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疼痛次数、疼痛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O5或P<0.O1);两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O5)。两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BMD。说明该针刺疗法不仅可以改善骨质疏松骨痛症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BMD,其临床作用机制是上述针刺法一方面通过对局部穴位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通过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理、病理状态进行影响和调整,维持内环境的稳定,从多种途径阻止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展,体现了该针刺法对机体的影响是整体全面的调节。
杨莉12采用温针灸的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穴取大杼、膈俞、肝俞、肾俞、脾俞、命门、足三里、绝骨、阳陵泉、太溪、关元。根据病痛部位,每次选3~4个主穴,2个配穴,快速进针,缓慢捻转得气后,将3cm长的艾段头朝下套入主穴针柄点燃。艾段下方垫薄纸皮,以防烫伤。每次起针均以皮肤潮红微痛为宜,每日1次,7次为1疗程,休息2日进行下1疗程,最多治疗5个疗程。结果显示,痊愈25例,占58.14%;显效17例,占39.53%;无效1例,占2.33%;总有效率97.67%。针刺、艾灸施于皮肤、俞穴可直达病所,通过经络调节气血及脏腑生理功能,促进钙在肠道的吸收,提高BMD、增强骨的韧性从而防止骨折。同时对骨质疏松及腰背痛等症状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Zhao Lihua131415比较温针灸与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探讨温针灸的作用机制,将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药物组各20例,温针灸组取穴大杼、肝俞、肾俞、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关元。大抒、肾俞、足三里、悬钟针灸并用,针刺得气后施以温针灸,每穴灸1cm艾条2壮;肝俞、三阴交、阳陵泉单用针刺治疗;关元只灸不针,每次予艾条温和灸30 min。针刺以提插捻转补法为主,针灸每次30 min。隔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共45次。药物组服用维丁钙片(每片含钙0.15g,含Vit D2 500 IU,广西南宁康诺生化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生产批号:070301),每次4片,每日3次,连续服用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温针灸组的L2-L4及左股骨Neck、Ward区、GT区BMD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P<0.01,P<0.05);药物组L2-L4及左股骨Neck、Ward区、GT区BMD较治疗前也有轻微变化,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L2-L4及股骨Neck、Ward区及GT区BM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温针灸治疗可以提高BMD。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睾酮(testosterone)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睾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组明显优于药物组。两组治疗前后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血浆的1,25(OH)2D3含量;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灸组提高作用更明显。两组血清雌二醇(E2)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温针灸与口服维丁钙片治疗均可提高雌激素水平。两组骨钙素(BGP)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且温针灸组比药物组BGP降低更明显(P<0.05),表明温针灸与口服维丁钙片均能降低BGP。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超氧化歧化酶(SOD)明显升高(P<0.01),一氧化氮(NO)均显著减少(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温针灸组尿钙/尿肌酐(Ca/Cr)比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药物组治疗前后尿Ca/Cr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温针灸治疗可以降低尿Ca/Cr比值,抑制骨吸收,而口服维丁钙片对尿Ca/Cr比值影响不明显。两组治疗前后骨痛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组治疗后骨痛积分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温针灸组治疗后骨痛积分减分明显优于药物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衰老积分均有改善(P<0.05),说明两种疗法都可以改善患者的衰老状态,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温针灸比药物更能降低患者的衰老积分,改善患者的衰老状态。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温针灸组临床控制7例(35.0%),显著进步13例(65.0%);药物组临床控制1例(5.0%),显著进步12例(60.0%),进步7例(35.0%)。两组间疗效经秩和检验,μ=2.89,差异有统计学意(P<0.01),说明温针灸组疗效优于药物组。温针灸通过提高血清E2水平,抑制骨吸收,抑制异常增高的骨转换,使骨代谢趋于正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增加BMD、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能显著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患者的骨痛,提高增龄患者的血清睾酮和1,25(OH)2D3水平。1,25(OH)2D3水平的提高,可促进肠道、肾对钙的吸收,可以抑制甲状旁腺素的释放,抑制骨吸收,同时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提高雄激素的睾酮可以增加骨细胞的形成,抑制骨丢失。温针灸可以更好地调节骨量减少患者血清中的NO含量,使之恢复到基础浓度,调节破骨细胞(OC)和成骨细胞(OB)之间的传导平衡,保证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对骨吸收和骨形成处于平衡状态。另外,温针灸通过提高患者体内的SOD含量,清除OC的代谢产物中的过多活性氧簇,消除过度的氧化应激,降低OC的活性,促进骨细胞的增殖。温针灸可以提高机体延缓衰老能力,改善衰老状态,主要是通过对NO、SOD的调节,清除患者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阻断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减少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从而延缓衰老。温针灸不仅能针对病因治疗,而且可以改善肾功能,包括肾血流量和肾的重吸收功能等,从下丘脑-垂体-性腺或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促进胃肠吸收等多方面改善绝经妇女骨代谢。
Xu Yali16观察针刺加密骨丹穴位贴敷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BMD及疼痛的影响,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选取神阙、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脾俞进行针刺,行捻转补法,得气后取针(神阙穴不针刺),将密骨丹穴位透皮贴剂(由补骨脂、骨碎补、续断、川芍、制川乌、透骨草、牛膝、细辛等10味中药组成,透皮贴剂直径约1.5cm,厚0.5cm,每贴含药量相当于生药10g。)贴敷穴位,6~8小时将透皮贴剂取下,耐受性好的患者可以延长敷贴时间至8~12小时,每周3次,共治疗3个月。对照组口服盖天力,每日3次,每次3片(每片含元素Ca 50mg)。疗效评定时治疗组入选48例,退出2例,失访2例;对照组入选48例,退出1例,失访2例。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64%;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60.00%。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能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疼痛积分值4.18分,并有95%把握说明降低的幅度在4.O5~4.31分之间;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四肢骨痛及四肢肌肉疼痛症状,骨痛分级、积分值下降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患者L2~L4BMD明显升高0.051 g/cm2,并有95%把握说明升高的L2~L4 BMD在0.029~0.073 g/cm2之间;患者股骨颈的BMD明显升高0.030 g/cm2,并有95%把握说明升高的股骨颈的BMD在0.013~0.047 g/cm2之间,与对照组比较,骨密度平均值上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针刺加密骨丹穴位贴敷能够提高骨密度。神阙、关元、气海、命门、肾俞可扶助正气,培元固本,脾俞可培补脾胃,针刺这些健脾补肾、温阳通脉的穴位,配合应用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通络止痛的中药密骨丹穴位贴敷,使骨骼得以滋养,疼痛消失。
岳延荣等[17]对针刺与雌激素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穴取脾俞、肾俞、三阴交、悬钟、太溪;肩痛加肩三针;肘臂痛加手五里、曲池、外关;腰痛加肾俞、大肠俞;腿痛加委中、承山(以上穴位均取双侧)。患者呼气时将针缓慢刺入,得气后加电针,疏密波,留针30min,每日1次,6次为1疗程,每一疗程结束后休息1日再继续治疗,共观察3个月。对照组给予激素治疗,尼尔雌醇片(维尼安),每次2mg,每2周服用1次,3个月后加服安宫黄体酮10mg,连续用7日,共观察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半个月后全身骨痛即大大减轻(P<0.01),对照组的骨痛症状在前2个月内呈缓慢减轻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直到第3个月时骨痛积分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治疗半个月后,肾虚症状积分即明显下降(P<0.01),治疗1个月后,积分又有大幅下降(P<0.01),此后呈缓慢下降趋势,经组内自身对照,差异仍有极显著性(P<0.01)。对照组的肾虚症状积分下降缓慢,直到第2个月,其积分同治疗前才有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大大减轻骨质疏松症状,疗效显著(P<0.01),经组间差值比较,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肾虚症状积分结果显示,治疗组肾虚症状缓解较对照组显著,, 是因为针刺通过补肾益精以补先天、健脾益胃以利后天,使各脏腑功能协调而达到良好的整体调节作用。说明针刺改善肾虚症状迅速、明显,这不仅对治疗有益,还能增强绝经后妇女体质,延缓哀老,提高生存质量。治疗3个月后,两组骨质疏松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减轻骨质疏松症状都有效。治疗组积分下降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提示针刺疗效优于激素。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后骨质疏松症状积分开始显著下降,对照组在治疗2个月后积分才开始显著下降。说明针刺通过补肾健脾法发挥其整体调节的优势,使机体整体状况得到缓解;同时腰背痛症状也明显改善,提示针刺通过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以止痛。
2 推拿疗法
骨质疏松症一向被视为手法按摩的禁忌症,但叶伟国等18研究了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痛患者的手法按摩治疗,采用手法按摩治疗了60例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患者。主要手法有滚、揉、按、摩、点、擦等手法。具体操作为:患者取俯卧位,先用滚法充分放松其腰背部紧张痉挛的肌肉;然后用揉法,要揉中带推,使患者的身体跟着手法有节律的产生左右旋转滚动,达到松解轻微错位的目的,调节腰背肌平衡;再用按法从上至下按压脊椎数次,重点按压有突起的棘突,用小到中等的力量(约2~5kg),使一些退变失稳错位的椎体得到整复;最后用点法点按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穴位,如肝俞、脾俞、肾俞、委中及昆仑等;有向两胁放射痛者,可加用擦法横擦两胁;合并腹痛者,可给予摩腹。手法治疗每天或隔天1次,10d为一疗程。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显示,推拿治疗组30例病人中,完全缓解9例(30%),部分缓解17例(56.67%),轻度缓解3例(10%),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96.67%。
张玉蓉等19探讨中药配合按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将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推拿配合中药的方法治疗。治疗基础方为熟地15g、山茱萸12g、杜仲10g,桑寄生15g、菟丝子15g、牡蛎30g、泽泻15g、狗脊9g。推拿操作为:首先患者俯卧位,医者以两手拇指从上至下推揉脊柱两侧夹脊穴2~3次;一指禅推肝俞、脾俞、肾俞2min;横擦腰骶部3min,捏拿腰部3次;从背至足部沿膀胱经施以滚法5min,拿双侧小腿3~5次;拇指按揉双侧涌泉穴50次,再配以擦法1min。然后患者仰卧位,振颤小腹8min;按揉神阙、中脘各50次;一指禅推气海、丹田、关元、天枢共1~2min;按揉双侧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内关穴各5~10次;最后患者坐位,按揉或摩百会、四神聪1min;从前发际至后发际五指梳头部5次,继而点按头维、神庭、临泣、后枕、风府、同池各3次;虚掌拍打背部督脉3~5次。连续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6例(20%),显效10例(33.3%),有效12例(40%),无效2例(6.6%),总有效率93.4%;对照组痊愈2例(6.4%),显效6例(20%),有效l0例(33.3%),无效l2例(40%),总有效率60%。治疗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各项主要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各症状评分均有所改善,除脊柱弯曲外,治疗组各症状改善显著,其中腰腿痛、肌肉痛、颈背痛、夜间抽筋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
Mu Ronghua20观察温肾补脾汤配合轻手法推拿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将15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90例采用推拿配合中药的方法治疗。中药选用自拟温肾健脾汤,组成为鹿角胶20g、仙灵脾15g、仙茅15g、巴戟天15g、骨碎补15g、杜仲15g、菟丝子15g、制萸肉10g、杞子15g、炙黄芪15g、炒白术20g、炒米仁20g、丹参20g、当归10g、龙骨15g。疼痛较甚加制附片10g、防风10g;湿重加苍术15g、茯苓20g;热重加银花藤10g、桑枝10g。1剂/d,60d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推拿治疗主要以轻手法治疗为主,不用侧扳、斜扳等动作。采用轻度按摩法和揉擦法,以腰脊部为中心做温和的刺激,使病人感到皮肤温温发烫。可配合适度的点按法,一般取背腧穴、至阳、命门、腰阳关、承扶、委中等处,以病人感到微微酸楚为佳。1次/2d,每次15min,30次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结果显示,3个疗程后治疗组跟骨骨密度平均上升3.33%,与治疗前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治疗组跟骨骨密度改善率87.77%,对照组42.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显效率6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OO%。两组腰背痛改善分值比较,第1个疗程两组疼痛分值下降差异不大,第2、3个疗程及治疗前后,两组腰背痛改善分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疗程中对照组改善分值在持续下降,治疗组改善分值持续提高;治疗组腰背痛改善率83.33%,对照组4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 结语
目前,针灸、推拿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已证实针灸、推拿确实能够缓解骨质疏松所致的骨痛、腰背痛等症状,改善患者的衰老症状,能够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等。总之,针灸、推拿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研究领域,只要不断探索、发挥新方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前景将是十分光明和广阔的。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公益活动

科室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