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999120.net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手术、放疗与化疗是基本手段,但是手术或放疗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是临床工作中很难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脊柱恶性肿瘤,除了极少部分原发性肿瘤外,半数以上是转移性恶性肿瘤,对这类患者,仅有少部分适于在WBB Weinstein-Boriani-Biagini 分区下或根据Tomita的方法,实施脊柱肿瘤切除,而对大部分患者仅能采取姑息性治疗,考虑到其不良预后,医患双方也多持消极的治疗态度。
随着肿瘤放射治疗学的进步,国内外兴起一种新的内放疗模式,即在CT或B超监视下或手术中,将放射性粒子直接种植到肿瘤的瘤体内及肿瘤周围,通过放射性粒子衰变释放出的射线杀伤肿瘤细胞。这种治疗模式的探索始于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放射性粒子源生产技术有了突破,国外积累了相当经验。近几年来国内也开始将这种放疗模式应用于临床与研究。
我们与肿瘤放疗科协作,在脊柱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对部分转移性脊柱肿瘤和以局部复发为主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尝试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进行治疗,收到了初步效果。 125 I放射性粒子的有效半径为1.7 cm,随距离延长, γ 射线能量迅速衰减。在植入放射性粒子时,应精确计算,作出可行的治疗计划,通过调整植入粒子间的距离,使重叠的 γ 射线可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足够强度,而不增加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照射所用的 125 I粒子放射源能量很低,临床应用中易于防护,在实施粒子植入时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植入放射性粒子是最常用的途径。在肿瘤的姑息性切除中,用穿刺方法植入放射性粒子,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手术损伤,术后并发症相应减少。由于以上特点,这种方法已用于头颈部肿瘤、肺癌、肝癌、胰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的治疗,作为手术、化疗的一种补充,临床效果是满意的。当然,在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的实施中,也应充分注意保护医患双方的健康和安全,保护公众和环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服从有关法令和法规。
将放射性粒子 125 I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的组织中,也包括肿瘤沿淋巴扩散的组织,通过微型放射源释放的持续低能量 γ 射线,破坏肿瘤细胞核的DNA链,使肿瘤细胞失去增殖能力。在肿瘤生长周期中,只有少部分细胞处在活跃增殖阶段,在DNA合成后期及有丝分裂阶段,少量 γ 射线就能破坏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肿瘤生长周期的其他阶段对 γ 射线敏感度差或不敏感。 125 I的半衰期为60天,这种放射性粒子植入后产生的 γ 射线虽然不大,但是可持续起作用,能不断地杀伤肿瘤干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是外放疗分次照射所不具备的一个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