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宝宝呼 >> 资讯信息 >> 正文

怎样正确给孩子补钙?


日期: 2016 - 05 - 09   作者:   来源: 家庭医生在线   责编: lq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很多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缺钙,那么补钙成了孩子的必修课,那么如何正确地补钙?怎样正确给孩子补钙呢?

  很多父母都说自己的孩子缺钙,那么补钙成了孩子的必修课,那么如何正确地补钙?怎样正确给孩子补钙呢?

  孩子补钙,一定要慎重,很多家长因为害怕孩子患佝偻病出现“五迟症”(前囟闭合迟、出牙迟、生长迟缓、站立迟、行走迟),自孩子出生就开始补钙,从而使孩子出现腹泻、消化吸收不良的情况,严重时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的发生。另外,过多摄入钙质,可使骨质过度钙化,机体骨骼过早成熟,引起小儿长不高、个矮。

  因此,盲目补钙是不科学的。老百姓说的“缺钙”在现代医学上称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预防小儿缺钙的措施是早期添加生理需求量的维生素D。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转化而来,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摄入食物获得。引起小儿佝偻病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小儿生长发育过快;所需维生素D不足;食物中钙摄入不足;钙吸收不足;疾病影响;胃肠道功能障碍等。

  补钙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母亲孕期的情况而定。如果母亲在孕期有腿抽筋、营养素摄入不全面的情况,或小儿是人工喂养、出生后有营养不良的情况,在孩子两个月时就需要补钙,同时要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

  如果孩子生长发育良好,没有以上列举的引起缺钙的因素,则不要急着补钙。

  预防缺钙要从孕期做起,孕母要多吃牛奶、蛋类、瘦肉、动物肝脏、海产品、豆类、蔬菜、水果等富含钙的食品。母乳中含有较多的易于吸收的维生素D、钙和磷,所以尽量鼓励母乳喂养。

  正常小儿出生后要加强日光照射,如果是夏季,满一月后即可开始户外活动,每天1—2次,每次由10分钟逐渐增加至1小时;即使在冬季,只要没有风,早晨9点钟以后也可到室外晒太阳。如果在室内晒太阳,一定要把窗子打开,让阳光直射在孩子的身上,因为玻璃可以阻挡住紫外线的穿透。

  可适当地正确补充适量的维生素D,如每日滴服鱼肝油,也可在冬季肌注维生素D针剂。随着小儿渐大,饮食要注意多样化,纠正偏食的坏习惯,多吃一些含钙及维生素全面的食物,如虾皮、黑木耳、排骨、牛奶、动物肝脏等。

  注意事项

  给孩子补钙前,请先去正规医院检测孩子体内钙的含量;

  补钙不是越多越好,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补钙;

  牛奶是最好的补钙食品,牛奶加热时不要搅拌以免钙的流失;

  夜间最需要钙,而且最容易吸收;

  不要听信某些补钙品的夸大宣传;

  牛奶是最好的补钙食品,牛奶加热时不要搅拌以免钙的流失;

  熬骨头汤勿忘加醋,这样可以帮助钙的吸收;

  夜间最需要钙,而且最容易吸收;

  菠菜,茭白和韭菜等含草酸较多的蔬菜,应当先用热水浸泡以溶去草酸,否则会降低钙的吸收。

  正确的给孩子补钙很重要,避免盲目的情况发生。那么,幼儿盲目补钙究竟有什么后果?

  其一,增加幼儿的肠胃负担。幼儿的消化系统还不成熟,没有大人的消化能力强,在摄取钙超过了正常的范围会造成肠胃的负担,消化系统还会有紊乱的情况发生,这时候要注意关注幼儿的身体情况。

  其二,导致便秘,在幼儿已经摄取了足够的高蛋白质后,在摄取一些含有钙和含有蛋的白质酪蛋白或者是其他食物,当和身体中的营养元素磷结合以后,会在肠胃中形成硬块,也就会导致幼儿出现大便干燥的情况,所以补钙要适当合理哦。

  其三,盲目补钙还会导致缺铁缺锌,因为钙、锌、铁这三个是互相竞争的元素,当钙摄取的太多的时候,会导致锌、铁的吸收,这样就会形成缺铁缺锌,幼儿出现蛋白质合成不足、食欲下降、严重缺铁、味觉减退等等情况,对幼儿的健康不利。如果想要调节,那就要注意合理的膳食,不要盲目的进行补钙,要有理有据的进行,不可多或者是少。


 ·  宝宝吃糖有哪些危害?
 ·  宝宝中耳炎的护理方法
 ·  如何预防小儿肥胖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