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信息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信息作为印象形成、判断和推理的资源。人们选择信息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有人着眼于变化和差异, 有人着眼于不变和相似。当我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观察代沟,我们会发现代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鸿沟。
吃的、穿的、唱的、玩的、干的、喜欢的、厌恶的、向往的、回避的……统统都不一样了,这就是代沟吗?这还不是。还要看你对这些“不一样”是如何知觉的。换言之,人们不能接受上代或下代与自己这一代人的差异,往往与知觉的选择性有关。
知觉的选择性是人们在感受和认识事物的时候,选择哪些信息进行头脑中的加工。
世界上的信息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信息作为印象形成、判断和推理的资源。就像乐观主义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里还有半瓶水,而悲观主义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少了半瓶水一样,有人更着眼于那些变化或差异,有人则更着眼于变化中的不变和相似。
例如,青少年喜爱的歌曲,上了年纪的人不爱听,也不会唱。歌曲是变了,从内容到音调节拍都变了。然而,无论哪一代,都曾经那样热衷于自己同辈人共同喜爱的歌曲(或戏曲)。那些反映时代生活的,在同辈人中间熟悉的、形成共鸣的歌曲,成为时代的记忆和自己的生命轨迹,这一点,老中青没有什么不同。再比如,时装流行年年不同,裤腿从窄变到宽,从宽变到窄;衣摆从松变到紧,从紧变到松;鞋跟从低变到高,从高变到低;衣饰从繁变到简,从简变到繁……
社会变迁的快速,使社会的传承出现了心理上的断裂。分处在代沟两侧的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都出现了变化。社会类别化又带来一些形成对峙的心理效应,这就增加了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
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然而,如果我们真实地接触自己这一代人、上一代人以及下一代人,我们的感受自然会从类别化的心理效应中走出:将一位老人或一位少年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来看,或者将自己所在的一代人分成不同的小类别来看,就会发现人类的差异如此巨大,每一代人里面都有思想僵化的人,都有思想开放的人,都有缺乏责任感的人,都有承担社会重任的人。也就是说,人际差异大于代际差异。或者,当我们超越几十年的时间段,以一种更长远的眼光来看,代际的差异就变得小小不言了。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减少代际偏见的接触理论,认为接触与沟通可以让人们通过新的类别化过程,或去类别化过程中解构原有类别意识,跨越代沟,填平代沟。因为,代沟并不是一种物理存在,而是一种心理存在,接触,可以让代与代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