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999120.net
“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眺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美国约瑟夫·普利策
生存调查·提示 随着时代前进,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媒体的进步与变革深刻地影响着媒体从业人员,他们在履行自己神圣职责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重负与压力。
在第五届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本报与《今传媒》杂志社对“陕西记者生存现状”进行了专题调查,其目的,一是为了向社会真实地展现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现状;二是希求通过社会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为新闻工作者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
此次调查,在全省各级各类媒体3800多名持证记者中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496份。
■平均47.3%的记者没有基本社会保险 ■75.4%的记者曾在采访中遭遇过辱骂、诋毁
■80.1%的记者认为最大价值在于得到公众的认可,为政府分忧、为民众解难
年轻有活力文化素质高 从本次调查所回收的496份有效问卷中可以看出,分布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各媒体的记者中的女性虽然少于男性,但也接近“半边天”,占39.1%;从年龄上看,记者队伍年富力强,不足40岁的人占到85%以上,30岁以下的人数比例则高达47.4%。
记者群体的文化素质较高,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占到55.7%;记者队伍的人才结构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所学的专业32.1%为新闻,32.3%为中文,7.9%为法律,其他人文社科专业占16.4%,理工科则达11.3%。
调查显示,新闻记者流动性较强,有42.7%的人曾在两家以上媒体工作过;74.4%的记者从事新闻工作3年以上,10年以上者占到26.6%。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5.5%的家庭里有2人以上在新闻媒体工作;另外,40.1%没有相应的新闻专业技术职称,20.8%的记者不是陕西人。
事业至上愧对家庭 “加班、熬夜、四处奔波”是记者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太忙了”,记者很难像正常人那样恋爱、结婚、生儿育女。76.4%的记者在25岁以后结婚,近两成人在30岁以后生育;认为从事新闻工作对婚恋“影响很大”和“有些影响”的分别占18.1%、47%。
记者职业的特殊性也影响到其家庭生活。近三成人没时间陪伴家人,30.2%的人一周只有2-4个小时与家人在一起。由于回家总是太晚,36.2%的家人经常抱怨,49.9%的家人偶尔唠叨。不过,“打是亲,骂是爱”,抱怨虽然难免,家人对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支持率却颇高,非常支持与支持所占比例达91.1%,令人欣慰。
近七成人月收入低于1500元 众所周知,记者所从事的是高风险、高强度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劳动,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记者的收入应该相对较高。但调查显示,68.8%的人每月收入低于1500元,91%的人月收入在2500元以下,31.8%的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这与其他行业的脑力劳动者相比,收入偏低。正因为此,51.3%的记者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
记者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并非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优裕。从当代社会人们对小康标准的理解来衡量,记者并不是车、房双全,而是有54%的人或与父母合住,或租房居住,87%的人没有私家车,近期也无购车的条件。
半数以上记者亚健康或不健康 记者群里普遍存在着透支健康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以中青年为主的记者人群中,有58%的人处于亚健康或患病状态,在患病人群中,有2-3种疾病的人占到35.8%。记者目前最严重的疾病依次为:肠胃病(30.4%)、颈椎病(19.8%)、眼科疾病(13.5%)、头痛等神经痛(11.9%)、便秘(5.3%)、心脑血管病(3.9%)等。
九成以上记者每天平均睡眠不足8小时 记者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与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生活不规律、锻炼时间少、未定期体检等因素有关。调查表明,36.9%的记者觉得工作压力非常大;56.3%的记者认为压力有些大,但可以承受;感到没什么压力者仅占6.9%。压力的来源主要包括竞争太激烈、经济收入低、工作没有稳定感等,分别占47%、23.2%、20.9%。
同时,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记者占38.2%,8小时以上的占到87.5%;九成多的人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85.3%的人经常或有时失眠,72.7%的人寝食不规律。另外,74.3%的人平均一周用来锻炼的时间不足2小时;只有25.4%的人定期体检。
近一半记者无基本社会保险 帮民工讨工钱,救助失学的孩子,关爱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记者时常为社会弱势群体奔走。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连基本社会保险都没有。
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有47.3%的记者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74.7%的人没有意外伤害保险。对于“单位是否与您签订了正规的劳动合同”这个问题,45.5%的人回答“否”。令人忧虑的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记者基本社会保险的缺失,若任此局面发展下去,恐怕越来越多的记者会沦为“新闻民工”。记者的工作、学习条件也一般。73.2%的人靠骑车、乘公交车、出租车外出采访;50.8%的人没有接受培训的机会。
舆论监督常遭“黑手”
伸张正义、揭黑斗恶,为政府分忧、为百姓鼓与呼,在社会文明进步的历程中,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维护与保障记者自身合法权益也迫在眉睫。
调查结果显示,75.4%的记者在采访中曾遭辱骂、诋毁,42.2%的人因舆论监督报道遭遇过打击、报复。同时,暴力、恶意诉讼、地方保护、黑势力、官僚主义也在侵蚀着记者的权益和安全。“只有记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94.4%的人认为“非常需要”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护记者合法的采访权和舆论监督权;91.6%认为国家应尽快制订《新闻法》。
忍辱负重无怨无悔 尽管记者的职业之旅充满艰难险阻,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在理想的支配下勇敢地跨入记者行列,对“您选择记者职业是出于哪种考虑”这个问题,68.1%的人回答是“个人理想”,9%的人选择了“收入高”和“社会地位高”。同时,76%的人认为记者是“肩负一定社会责任的特殊群体”;63.7%的人表示,神圣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心和人生追求是自己坚守记者岗位的动力和原因;80.1%的人认为记者的最大价值在于“得到公众的认可”、“为政府分忧、为民众解难”。
发展的中国,需要匍匐前行的记者。
感谢以下单位对此次调查的大力支持 三秦都市报、阳光报、西安晚报、宝鸡日报、咸阳日报、渭南日报、铜川日报、延安日报、榆林日报、安康日报、汉中日报、商洛日报
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宝鸡电视台、咸阳电视台、渭南电视台、铜川电视台、延安电视台、榆林电视台、安康电视台、汉中电视台、商洛电视台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咸阳人民广播电台、渭南人民广播电台、铜川人民广播电台、延安人民广播电台、榆林人民广播电台、安康人民广播电台、汉中人民广播电台、商洛人民广播电台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