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咨询热线:020-66876599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879-1964  投诉:13501313493 支付中心 医搜 医院
导医网首页 | 预约挂号 | 导医陪诊 | 定点医院 | 疾病大全 | 健康管理 | 健康资讯 | 在线问吧 | 视频咨询 | 妇科导医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眼科 >> 内眼病 >> >> 正文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日期: 2006 - 03 - 28   作者:   来源: 中国眼网站   责编: qsj   阅读次数:
本文摘要: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ˊ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简称Leber病,由Theoder  Leber于1871年首先报道。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遗传性视神经病。有明显家族史。患者多为男性,男女之比种族不同而有 差异,我国同日本相似,男:女约等于6:4,欧美白种人则为9:1。
[遗传与发病机制]
         本病遗传方式,颇为特殊,与孟德尔定律(Mendelˊs  law)不符。即多数患者为男性,但仅通过女性传递。女性患者(或基因携带者,以下简称携带者)将此病传给子代,成为患者或携带者。女性携带者的女儿中,几乎百分之百受遗传,而仅有小部分发病,其余则为携带者。女性携带者的儿子中有50%~60%发病,无携带者。所以遗传不会来自父系。历史上,有人认为本病系性连锁遗传病,在X染色体上含有隐性基因;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性不遗传可能由于相关基因作用于精子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细胞质遗传,遗传环节可能在女性携带者的卵母细胞(ovocyte)上。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在细胞质遗传的基础上,经各国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提出了线粒体(mitochodrionm)遗传说。认为本病由mtDNA精子在进入卵子时,其线粒体退化,所以人类mtDNA基因通过母系传递。目前已知有三个不同的mtDNA原发性突变,分别发生在核苷酸(nuclestide)的11778、3460和14484三个位点。此外还发现有11个继发突变位点(4917、4216、13708、7444、15257、15812、5244、4160、4136、13730、11084)。不同位点的突变,对视功能损害能否逆转有显著差异。其中14484位点预后相对的较好,3460次之,11778最差。有人推测本病可能是一种多因素遗传病,如性连锁基因和mtDNA相互作用之结果。因单一的细胞质遗传,无法解释子代中两性均可发病问题。从Wilson(1965)提出本病患者有先天性氰化物代谢异常之可能后,氰化物代谢和硫氰酸梅活性等引起学者重视。硫氰酸梅是氰化物解毒的关键酶,存在于线粒体内。但视神经内硫氰酸梅活性是否异常,尚未得到证实。
另外,Nikokelainen等认为本病是一种遗传性血管神经病变。是由血管病变引起的继发性视神经纤维病变,病变位于视乳头,即巩膜筛板以前的球内段,不在球后,与一般观点不同。
[临床表现]
        Leber病大多在青年时期发病。在数日至数周间,双眼视力同时或短期内相继急剧下降。多数文献认为视力下降后不可逆转。但在作者的病例中,当视力迅速降至最低点(眼前指数至0.1以下)并维护此水平一段时间后(1~2个月),部分病例的视力可在半年内缓慢回升,回升幅度在0.08~0.5之间。超过半年则无再行改善希望。病程早期如果尚能检查视野,可见生理盲点扩大及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以后出现绝对性中心暗点,绝对性暗点外周常镶嵌着部分比较暗点。以上各种视野改变,以红、绿视标检查所得的缺损更为显著。病程后期,如果视力恢复较好,中心暗点缩小,绝对性暗点转为相对性暗点。色觉在病程早期已有障碍,主要为黄绿色盲,晚期即使视力有所回升,色觉障碍仍然存在;检查其外祖父或其姨表兄弟均无色觉异常,证明患者的红绿色盲为获得性。VEP变异与视力损害程度大致相应。较轻者峰潜时延长,峰值减小,严重者接近熄灭。本病的眼底改变,在视力损害之前已有改变。表现为视乳头微微隆起,视乳头面及其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充盈,并逐渐加剧,至视力出现急剧减退时,此等改变进一步加重。视乳头本身与周围视网膜灰白色水肿混浊,黄斑污暗,中心反光消失,有时还能见到视乳头边缘有视网膜浅层火焰状出血。随着病程的发展,充血和水肿逐步减退,视乳头颞侧首先褪色苍白,逐渐遍及整个视乳头。
[病理]
       Rhesteiner曾报告一例检查所见,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萎缩,其部位相当于视乳头-黄斑纤维束,并有神经胶质增生,无炎症迹象而认为是先天原发性退行性变性病变。
[诊断]
        本病的临床经过,与视乳头炎或视神经视网膜炎大致相同。诊断需详询家族史,必要时可作家系调查,只要发现其母系家族中有同样患者,就可作出诊断。倘若能在分子遗传学检查中得到阳性结果(患者白细胞和毛囊细胞mtDNA编码异常),则更有帮助。本病除视神经损害之外,有时还累及听神经,亦可伴有全身神经系统疾病,如痉挛性截瘫、外周神经麻痹和肌张力改变等。
[治疗与预后]
        本病至今尚无有效治疗。近来有人试用脑代谢改善药艾地苯醌(idebenone)在个别病例取得了较好效果(Mashima,1995)。另外,考虑到氰化物代谢障碍之可能,可试用羟钴胺(vitamin  B12-a)和硫代硫酸钠、胱氨酸等解毒药。但无肯定

疗效。其他中、西药物及戒除烟酒等,同视神经炎治疗。本病对视力的预后不良,但不会完全失明。有部分病例,视力降至最低点后,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有所回升,是治疗效果还是遗传学上的异质性?难以推定。例如ohns等(1992)研究认为mtDNA3460位点突变者,视力可有良好恢复,最佳者可达1.0。


 ·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上一条资讯:
下一条资讯:
中国导医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中国导医网同意并注明出处。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地方分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s @ 2005-2016 东亚医讯-导医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216436号 京卫网审[2010]第0050号